發布時間: 2017-10-20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在人民大會堂大禮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整場報告,全場共響起72次掌聲……
第四十二次掌聲:積極應對 健康中國
習近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掌聲)
十九大報告中其他和醫療、健康有關的講話:
1、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這些問題,必須著力加以解決。
2、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3、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紀實
1、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健康之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紀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系統謀劃,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突出重點、立柱架梁,從民生關切著手,實施一系列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舉措,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由易到難漸次突破,為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為民族復興的光榮夢想不斷夯實健康之基。
2、“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把準時代脈搏,回應人民期待,開啟健康中國建設新局面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
2014年12月,在江蘇鎮江考察時,他再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任務。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健康中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新成效更多地體現在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2016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布,勾畫出打造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這一部署,標志著健康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
3、“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以“破”為“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拔寨
醫改,公認的世界難題。
“以藥養醫”是長期以來掣肘醫改進程的痼疾。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直指“以藥養醫”等問題。
路徑清晰、措施得力,方能成效顯著。5年來,我國醫療機構收入結構持續優化,醫藥費用過快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通過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完善短缺藥儲備等多種方式,讓醫患雙方早日告別“一藥難求”。
5年來,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從2013年的8280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4044億元(預算數),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從5.9%提高到了7.2%;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25元提高至2017年的50元。
今年5月,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將中國列為全球醫療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爸袊t改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項目將為全球健康治理貢獻寶貴方案?!笔澜缧l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說。
4、“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面向2030,協奏出人民康健民族昌盛的奮進樂章
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產業體系,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歲,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2030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產業繁榮發展,基本實現健康公平,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
習近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對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對中華民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全黨全國一定要統一思想、齊心協力、開拓進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END)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為“醫聯通”,版權均歸醫聯通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本網注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